唐景崧: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统 中国唯一的“同胞三翰林”
2019-05-03 21:42:31   来源:全球美丽网    今日浏量:

唐景崧: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统 中国唯一的“同胞三翰林” --唐景崧与昭平的“奉天诰命圣旨”匾传记

唐景崧: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统 中国唯一的“同胞三翰林”
--唐景崧与昭平的“奉天诰命圣旨”匾传记

全球美丽网(http://www.wholeworldbjx.com)、中华神州网(http://www.chinajrsz.com)、中华产品网(http://chinazhcpw.com)、中华风采人物杂志、中华工艺美术网(http://changxiaow.com)、中国桂林网(http://chinaguilinw.com)特约记者 阿志 唐荣尚

 

本插图与内容无关。

在昭平县五将镇文曲村文祝小组的唐家祠堂里,醒目地挂着一块“奉天诰命”圣旨匾,旁边的小字写着:“太子少保头品顶戴巡抚台湾等处地方臣唐景崧恭承。”这块匾是晚清政府颁发给当时代理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圣旨匾,“太子少保” 是对正一品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不是官名。

唐景崧是桂林灌阳人,同治四年(1865) 进士,光绪二十年署理(代理)台湾巡抚。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中国人民不承认这个不平等条约,台湾人民更不承认这个不平等条约,于是,台湾人民奋起抗日,成立民主国,唐景崧被公推为“台湾民主国总统”,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个总统。

请缨援越抗法寇
很多人会纳闷,唐景崧是桂林灌阳人,祖上来自湖南,为何他的圣旨匾挂在昭平县五将镇唐家祠堂而不是灌阳县的唐家祠堂呢?他与昭平县五将镇文曲村的唐姓有何渊源关系?要解开这个历史谜团,还得从唐景崧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和台湾人民抗日的爱国壮举说起。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其祖父唐廷植,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贡生。父亲唐懋功,是咸丰年间的举人,然而他从来没有做过官,靠在家乡当个私塾先生聊以度日,但他的人品和学问都很好。唐景崧兄妹四人,他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唐景崧小时候就没有了母亲。清贫的生活磨炼了少年的唐景崧不屈不挠、坚忍向上的性格。因父亲唐懋功的才学受到桂林“燕怀堂”王家的赏识,于是被请去教书,这样唐景崧兄弟三人随父亲来到桂林。在桂林王家寄人篱下,唐氏三兄弟处处谨慎小心,寒窗苦读。特别是唐景崧,不但学习用功,才华过人,长得也帅气,很得王家喜爱。于是,王家将女儿许配给他,可惜王家小姐身体不好,还未过门就去世了。唐景崧虽然没有成为王家的女婿,但王家仍然很看中他,在生活上积极资助他。1861年,唐景崧参加广西乡试,一举而中头名解元。同治四年(1865),唐景崧进京参加会试,中二甲第八名进士,并点为翰林院的庶吉士,接吏部候补主事,从此踏上了仕途。

主事本来是个小官,而他还是候补。因唐景崧生性耿直,不肯巴结上官,这一候补就候补了16年才转为主事,他任小京官长达18年,仕途郁郁不得志。光绪八年(1882年),法越事起,越南是清政府的附属国,唐景崧自请出关赴南方招刘永福黑旗军。次年,他因劝刘永福内附有功,以功赏四品卿衔。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令唐景崧的募勇入关,编立四营,号景字军,入越参加抗法斗争。中法战争结束后,唐景崧率军回国,以功“赏花翎,赐号迦春巴图鲁,晋二品秩,称福建台湾道”。光绪十七年迁台湾布政使。1884年甲午战争爆发,台湾巡抚邵友濂预计战火迟早会蔓延至台湾即设法运动内调。光绪二十年,唐景崧署理(就是代理)台湾巡抚。

风雨飘摇保台湾
随着甲午战争战局的日益恶化,台湾防务日趋吃紧。为了加强战备,唐景崧作了大量保护台湾的军事布防,同时积极争取清政府的支持,还大力在台湾就地筹款筹饷,充实军火。他还向南洋大臣张之洞争取到两万枝旧枪支。1895年3月,日本出动陆海军一万人进攻澎湖,驻澎守军英勇抵抗,日本死伤超过清军数倍。后来澎湖虽陷,但消耗了日军大批有生力量,这与唐景崧的事先认真布防不无关系。
 
然而,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惨败,被迫接受议和。1895年3月30日,中日双方议定除台湾地区外实施停战。4月17日,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马关条约》签订前后,唐景崧曾七次发电上奏朝廷,反复说明割台的极大危害性,力主收回成命,悔约再战,反对割台,但他最终没能说动清朝最高当局回心转意。《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义愤填膺,誓死不做亡国奴。4月18日,清政府借口保卫京师重于保台,电令唐景崧“出示劝令全台绅民,勿得逞忿一时……致碍大局。”唐景崧接电后,知道依靠清政府与日本交涉保台无望,转而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等设想,直接与法国、德国磋商保台之方。然而,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不愿再冒与日开战的危险,唐景崧请求外国保台的幻想破灭了。

清政府在决意割台求和后,于1895年5月20日电令唐景崧“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有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台湾人民知道清政府割台求和决意已定,悲愤万分。5月23日,台湾士绅丘逢甲等以全体居民的名义,发布成立台湾民主国宣言。25日,台湾民主国在台北宣告正式成立,大家推唐景崧为总统,国号“永清”,表示永远属于清朝之意,以蓝地黄虎图案为国旗。唐景崧接受了众人的拥戴就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当天,唐景崧致电清政府说明原委:“台民不愿归倭,尤虑乱起,朝廷一弃此地,即无王法……不独良民涂炭,各官亦断难保全……愚民惟知留臣与永福在此,即可为民作主,不致乱生。臣虽知不可为,而届时为民挽留,不能自主,有死而已”。
   
唐景崧就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后,一方面再次向列强发出呼吁,希望得到他们的承认,并以允许外国租借台湾矿山、土地等权利,换取列强对台湾的共同保护,来抵制日本的占领;同时他对台湾的防务进行了重新部署,积极联络会党共御外侮,令爱国士绅丘逢甲广募义军,训练队伍。遗憾的是,5月29日,侵台日军很快在守军薄弱的基隆以东荒僻的三貂角澳底登陆。6月2日,日军进攻台北县附近的三貂岭,守将吴国华与包干臣自相火并,次日基隆南端的狮球岭失守。6月3日,日军占领基隆,日军悬赏60万两白银买唐景崧的人头。6月4日,台北广勇领导的军队发生兵变。唐景崧闻讯携巡抚印由后门逃往淡水。临走前,他把库存银数十万两汇往天津英国人开的汇丰银行,但后来汇丰银行寻找理由不认此帐。在淡水,唐景崧电令丘逢甲、林朝栋、杨汝翼等速率兵赴援台北。但当晚溃兵争入城,沿户淫掠,仓库失火,客勇、土勇互相斗,积尸遍地。中军护勇为内应,总统府火发,光滔烛天。6月6日,唐景崧带亲兵由淡水乘德国船潜回厦门。 

唐景崧离开台湾后,台北更是人心惶惶,溃兵四处抢掠,秩序大乱。 6月7日,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台北,昙花一现的台湾民主国宣告败亡。丘逢甲闻唐景崧离台后,眼见台北被占,胜利无望,也携妻儿由鹿港内渡大陆。

只有孤守台南的刘永福以及一些民间爱国志士率领台湾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此时的的黑旗军早已不是当年抗法时的黑旗军,当年与刘永福血肉相连的黑旗军早在赴台时已被清政府几乎裁减殆尽,只剩下三百人随在他身边。虽然其后刘永福又扩充至八个营,但早已没有了当年黑旗军的锐气与战斗力。10月19日,刘永福见大势已去,遂带家属密乘英轮退回大陆。留下所部八千余黑旗军,由于主将失踪,22日,八千黑旗军群集海边主动向日本海军陆战队投降,至此,日军完全占领了台湾全岛。   

台湾的失陷,主要责任在于腐败的清政府。当时,慈禧太后为了扼杀台湾人民的抵抗,竟通知洋人不得私卖军火给台湾,并密令福建、广东沿海各省不得支援,还封锁船只,切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致使台湾人民孤立无援。其次,是唐景崧的用人不当,治军不严。驻防台北的直属部队广勇漫无纪律,军中兵勇浸骄散漫,最终酿成6月4日台北兵变。中军护勇还为内应,导致总统府失陷。他平时重用的姚近范、任如芬、苏绍良等人兼管库款,却贪污台湾新海防捐达六十万银两。

再次,是唐景崧军事上用兵不当。唐景崧着手军事部署基本上是平均使用兵力把口,没有重点防御根本重地——台北。更忽视基隆以东荒僻的三貂角澳底,只安排了两营刚刚新募来的土勇防守,给日军登陆以可乘之机。他派刘永福防守台南重任是对的,但台北是台防根本重地,本应派重兵驻守。但唐景崧自率新招募未经训练和阵战的广勇驻守台北,导致日军轻易攻陷台北。而道员林朝栋、同知方祖荫等人在中法战争中防守台湾,勇敢善战,曾大败法军,但得不到重用。最后,是唐景崧没有做誓死保台的思想准备。5月底,日军在基隆东北登陆,唐景崧却命令所有文武官员限期内渡。命令之下,台湾各地官员大部分内渡,一时间全台湾陷于极度的混乱之中。当时台湾有驻军四万人,加上团练、义勇总共有八万人,侵台日军不过5万人,如果加以组织管制,日军就很难攻陷台湾全岛。

台湾失陷后,汇丰银行不认数十万两库银的帐,唐景崧带着“携款弃台”的骂名和“丢失库银”、“叛逆”的罪名在厦门待罪。按大清律,守土官员丢失库银应为死罪,但清政府没有追究唐景崧的“叛逆”大罪,只是给予免罪解职的处置。唐景崧由封疆大吏瞬间变成一袭青衫回到灌阳老家,此时他已经54岁。唐景崧回到家乡灌阳后,其声望一落千丈,颇受时论指责,国人无不指责他欺蒙台湾民众、陷国土于倭寇的行径。一些地方乡绅官员故意上门讥讽,还有愤慨之徒找上门来唾骂他,甚至扬言要刺杀他。台湾的失陷让唐景崧无法在家乡呆下去了,加上当时又有传言说,朝廷要重新治他的罪。在这种情况下,唐景崧决定离开家乡外出避祸,他以寻找灌阳唐姓家族来自何方外出避祸。

认祖归宗文曲村
恰好这时候,唐景崧身边有一个姓唐的亲兵说,其祖上来自昭平县。明朝万历二十五年,一位叫唐玄林的人为了躲避战乱,带领族人从广东南洪府迁居梧州苍梧县龙圩。其后人唐之传于明万历四十五年迁居昭平县木格乡大垌小组,后家族扩大,唐之传后裔唐英遇从木格大垌迁居五将镇文曲村文祝小组。唐之秀的孙子唐若奎迁居桂林灌阳县。后来唐氏在五将镇文曲村文祝小组建立了唐氏宗祠,于是,唐景崧便来到了文曲村寻根追祖。

不知是文曲村唐姓人家的热情淳朴,还是他们信息闭塞不知道当时的时局变化,总之,唐景崧的到来受到了他们热情的款待和尊重。文曲村唐姓族人把他安排在文祝小组的“唐氏宗祠”里居住。当时的宗祠虽然是泥瓦房子,却是一座三进三排的院落,屏风和屋檐栋梁雕龙画凤,气派非凡。唐景崧那颗受伤的心在此得到了安抚,加上他得知这里有一支族人明朝时迁居桂林灌阳县,于是,唐景崧便误认为自己的祖上也来自昭平县。他派人回灌阳把老家的一块“奉天诰命”圣旨牌匾和一块“翰林兄弟”、“进士”牌匾带到了文祝小组唐氏宗祠供奉,以此证明自己认祖归宗。此后,唐景崧大部分时间在文曲村唐氏宗祠居住,偶尔回一下灌阳或下广州。

文曲村唐氏宗祠里保存的“奉天诰命”牌匾,“奉天诰命”四个字为楷书,文字端庄大方,周围设以海水、碣崖、云龙纹。图案精美,雕刻精湛,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从左边的小字“太子少保头品顶戴巡抚台湾等处地方臣唐景崧恭承”题字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当时皇帝御赐唐景崧为代理台湾巡抚时诰命箱上的第一个面上拓刻下来的。

“奉天诰命”是皇帝的一种行文格式,即《圣旨》。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勅。清代诰命由翰林院撰拟,经内阁大学士奏定之后,按品级填给。书写由皇帝从进士中评点选拔出来的最优秀者“庶吉士”来承担。其文字采用满汉合壁书写,满文行款从左至右,汉文行款从右至左,合于中幅而书年月日。年月各按奉旨、奉诏日期书写,钤盖皇帝的宝玺“制诰之宝 ”。圣旨的首尾两端织有盘龙纹饰。今天,在昭平县黄姚古镇梁家还保存有光绪帝赐给梁都的圣旨匾。一般明清圣旨开头多为“皇帝诏曰”和“皇帝制曰”,二者的区别在于:“诏曰”由翰林院撰拟,内阁大学士奏定后,由皇帝钦定的庶吉士书法大家书写,最后钤皇帝玉玺;“制曰”是由皇帝对他所器重的受旨人代写或重要事件皇帝亲手书写。赐诰命时会随圣旨赋有一个诰命箱,箱内设一摆放的木架用来存放圣旨,同时存放专用的官服、官帽、官靴和挂在脖子上的项珠子配饰品等。诰命箱上面写“某某人恭承”,写上受赐封人的官职,相当于今天写信的“某某人查收”一样。

在文曲村唐氏宗祠“奉天诰命”牌匾左边,是一块“进士”牌匾,右边写着:“钦命大总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经延日讲起居注官徐、钦命大总裁户部尚书鉴察督御史畿吏部文选司经延日讲内阁学士许、钦命大总裁兵部侍郎京察都御使李为”,中间是大大的“进士”两字,牌匾右边写着:“光绪二十五年岁次乙亥仲冬月吉旦唐景崧、唐景崇敬立。”宗祠里还有一块“兄弟翰林”牌匾,牌匾右边写着:“钦命大总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经延日讲起居注官徐、钦命大总裁户部尚书监察督御史畿吏部文选司经延日讲内阁学士许、钦命大总裁兵部侍郎京察都御使李为”等字,中间是大大的“兄弟翰林”四个大字,左边写着:“光绪二十五年岁次乙亥仲冬庶吉士臣唐景崧、唐景崇敬立。”两块牌匾都是当时的礼部尚书徐会沣、内阁学士许应骙、兵部侍郎李昭炜三人为唐景崧、唐景崇两兄弟中进士、点翰林而题写的牌匾。 

唐景崧高中进士后,他的两个弟弟后来也先后考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大弟唐景崇是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授编修,由侍读四迁至内阁学士。1895年主持会试,历任兵部侍郎、礼部侍郎、左都御使、浙江学政。1900年丁母忧回籍,后旋调吏部侍郎,充筵讲官。1910年升学部尚书,次年改为内阁学务大臣,兼弼德院顾问大臣。辛亥革命后称病引退,1914年任袁世凯参政院参议,11月病死。小弟唐景崶光绪三年高中二甲第四名进士。光绪三年5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六年四月,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年,三十多岁的唐景崶就英年早逝。生前娶妻谭嗣淑,是谭嗣同的二姐。唐景崧同胞兄弟三人先后中进士、入翰林院,成为广西唯一的“同胞三翰林”,这在中国科举考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桂林城内兴文化
过了两年,台湾事件渐渐尘埃落定,加上张子洞等人出面力挺唐景崧,地方官员和乡绅再也不敢怠慢讥讽他了。张子洞还特意赠银十万两给唐景崧,让他安度晚年。唐景崧用这笔钱在桂林榕湖南畔修建了一所豪华住宅,取名为“五美堂别墅”。在五美堂别墅中建有戏台和下棋亭,唐景崧自拟了一幅对联书于亭上:
纵然局外闲身,每到关怀惊劫急;
多少棋中妙手,何堪束手让人先。

对联借下棋用语,为自己弃台逃命行为辩解,隐晦地申说自己当年还是为台湾民众尽了心,只是事出无奈,无人能体谅他的一片苦心。 



唐景崧才华横溢,至今在台南纪念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里还留有他题写的对联: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唐景崧晚年热心于戏曲革新,他花了很多精力对桂剧进行改造。自掏经费在五美堂别墅组织“桂林春班”戏班,招收30名女学徒,使桂剧从此有了女演员。唐景崧还编写剧本,在改造桂剧唱腔、表演、化妆等方面都有新的尝试,使桂剧无论在剧情、唱词道白、内容和唱腔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回桂林的七年中,唐景崧共编撰40多个曲剧,其中以红楼梦题材影响最大。现在榕湖南岸还有唐景崧演练桂剧的塑像。可以说,唐景崧是桂剧的开创者。

在桂林,唐景崧还大力支持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康有为出资创办了广西第一张报纸——《广仁报》,每月出两期,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他还同时担任桂山书院和榕湖书院的山长。1899年,唐景崧在桂林还兴办了一所学校,名为“体用学堂”,地址在象鼻山下,意欲教育兴国,聘请有识之士主管堂务,讲授中西之学。唐景崧亲任学堂中文总教习,用中法、中日两次战役的经历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体用学堂”为广西培养了众多人才,其中以马君武,邓家彦最为出色,两人学识渊博又均为同盟会早期会员。
晚年的唐景崧一直都没有放弃入宦仕途的希望。五美堂戏台上有唐景崧的自撰联:“眼前灯火笙歌,直到收场犹绚烂;背后湖光山色,偶然退步亦清凉”。对联表面上是写实景,实际上透露出他仍不忘时事的心情。1903年,他听说朝中有人奏请启用他,他便来到广州,准备由海路入京。但不幸病逝世于广州,享年63岁。唐景崧一生多才多艺,能文能武,有功有过。他请缨出征抗击法寇、积极保台、支持维新、革新桂剧、兴办学堂等功劳卓著,台北兵变后弃台逃回大陆是他一生的污点。

这三块散落民间的科举匾额见证了唐景崧、唐景崇兄弟两人金榜题名,是珍贵的文化瑰宝。因为唐景崧当时把这三块牌匾从灌阳老家带到了文曲村,他的后人后来都移居海外,三块牌匾就一直悬挂在文曲村。文革时期,唐姓家族因为族人众多,加上地处偏僻的山村,牌匾幸免于难得以保存至今。而在灌阳县唐氏宗祠,唐景崧的圣旨匾和三兄弟中进士的牌匾等都毁于文革期间。近年来信息发达,灌阳县唐姓人家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们的祖上来自湖南,但仍然与文曲村唐姓族人来往认亲。2013年,灌阳县政府特意派灌阳唐姓人家到文曲村协商,希望复制这三块牌匾带回灌阳县,让它们重新荣归故里。

责编:唐国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球万家姓网副总编唐国宣采访桂林市工艺美术大师杨蕾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