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宋人《会湘桥记》:康熙47年
2020-08-17 00:36:37   来源:【史海钩沉】宋人《会湘桥记》:康熙47年    今日浏量:

【史海钩沉】宋人《会湘桥记》:康熙47年《灌阳县志》系列解读之十
【史海钩沉】宋人《会湘桥记》:康熙47年《灌阳县志》系列解读之十
全球美丽网(http://www.wholeworldbjx.com)、中华神州网(http://www.chinajrsz.com)、中华产品网(http://chinazhcpw.com)、中华风采人物杂志、中华工艺美术网(http://changxiaow.com)、中国桂林网(http://chinaguilinw.com) 侯杰
 
灌阳县文市镇会湘桥历史悠久,是灌阳历史最为悠久的桥梁之一。历代多次兴废,旧志收录的记文就有三篇。明洪武十六年《永州府志》“卷四·桥梁·灌阳县”下记载的桥梁只有三座,分别是会湘桥、巨岩桥、龙川桥,会湘桥居首。
 
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卷二·建置·津梁”:“会湘桥,在县北七十里。宋淳熙五年邑人范逵等伐石为梁。明天顺初年大水冲圮,知县龚俊捐资,命乡老陆衡敬董修,伐石拱桥三眼,以洩水势;上覆瓦亭十二间,张沷有记。”或许是修志时间短暂,来不及抄录整理,康熙志仅收录明代天顺间灌阳县儒学训导张沷记文一篇。直到道光二十四年,会湘人范光祺纂修《灌阳县志》时,才分别将宋淳熙五年全州知州张玠、全州籍进士邓宁民撰写的两篇《会湘桥记》收录进方志中。
 
有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今日灌阳》微信“史海钩沉”专栏龙川山人这个系列解读文章,除了前三篇康熙县志序外,其他内容均是在解读宋代灌阳文献史料,且以成文时间为序。这两篇《会湘桥记》虽未收入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但为了保证现存灌阳宋代史料的完整性,仍纳将其入本系列解读文章。

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县境图(李泉泉合成) 
会  湘  桥  记
宋淳熙五年戊戌·张玠(承议郎、全州知州)〔1〕
(龙川山人侯杰点校)
 
州之南,舂陵〔2〕通道也,距城五十里,越清湘〔3〕之境,介于灌阳昭义驿〔4〕之间,环山屈〔5〕折,有支川西流,入于灌水。旧为桥,迭兴迭废。当春涛奔注之时,逆旅〔6〕往来,颠踣腾藉〔7〕,咸以病涉〔8〕告。
 
淳熙五年,邑人范逵〔9〕、邓宁民〔10〕合两族及里中之士,葺而梁〔11〕之。经始于夏五月,既事于冬十月。凡袤六丈有六尺,广二寻〔12〕,作两门以导搏激〔13〕之势。仍架屋其上,以芘〔14〕风雨,靡〔15〕钱五十万有奇。落成,人用利涉,不褰不濡〔16〕,朝夕以济焉。乃以记为请。余闻而心善之,因语之曰:“人与天地万物同体,其得于秉彝〔17〕者,本相与流通而亡〔18〕间。人惟有私欲之害,故自局〔19〕于彼己之见,而失其流通〔20〕之理,则其所以处己处人者,如断港荒溪所向,辄碍〔21〕卒归于不可行。殊不知圣人之道,若大路然,无往而不达。扩而充之,可趋乎正大之地,夫岂有自局之患哉!君子谓是举也,其知处己处人者,亦必有道矣。乌得不书?!”遂题其额曰“会湘”。盖取其水自灌而北,会于湘流故也。
 
范子从余游,邓子与之同舍〔22〕,二子皆试于礼部〔23〕,有志于世。余既以此相勉,又将以观于异日,故述余所闻以发云。
 
十有一月南至承议郎、通判全州军事兼管劝农营田事、赐绯鱼袋〔24〕张玠记并书。
淳熙五年·邓宁民(宋进士、户参军〔25〕)
亳田〔26〕有桥旧矣,昔在江之上流,初作三门,以导水势,每遇春涛,几壅遏〔27〕而不疏通。后又增其一门,正兴作间,洪水适至,既坏且废。岁月浸久,里人邓楫巨济为之创,率从于今建桥之所,号曰“万缘”。桥惜乎工不尽力,不五年而复坏,往来者患之。暇日,宁民与同舍范逵明远议建此桥,约三百省缗〔28〕、米四十斛〔29〕,以三十名为创,则吾事济矣。既而告诸宗族、亲戚、朋旧,悉欣然而从。有预一名者,有合兄弟叔侄共一名者。巨济念前功之废,愿刻励〔30〕视工,范宗古从时亦愿董其役。
 
议既定,召匠计之,增旧石三之二,规摹〔31〕浸〔32〕广,费用不赀〔33〕,遂益〔34〕以六名——范先生为法,曹安城友人陈永隆与宗家于深浦〔35〕,及大觉〔36〕演教二僧闻之各预一名;吾与明远、范千秋庆长、范师哗于华于一名外,各增半名,以足其数。兹皆充工食之资,而朝夕犒工,不隶乎是。驿前有唐庇者,先其辈行遇市之集,以浮屠法抄化〔37〕约五百足间,不满则自补之,以助一日犒工之费。市之行、铺〔38〕,和者甚众。继而吾乡贤士夫、郡庠诸公、里中之长上皆不吝欣助,例以犒工名目,一日至五日止。
 
其创建之日,始于仲夏之初旬,成于孟冬之下浣〔39〕。方其经营之初,范九万程远,明远之仲兄也,朝夕宣力,至于讫工,未始少〔40〕怠焉。今幸就绪,义不可泯,故次第而书,以俟异时之稽考云。
南宋张玠、邓宁民《会湘桥记》影印件(局部)
【注释】
〔1〕张玠,籍贯失载,时任荆湖南路全州通判。康熙二十八年《全州志》“卷五·秩官志·刺史”记载:“张玠,以承议郎淳熙四年六月任,六年十一月替”。承议郎,是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文官第十五阶,正六品下。宋元丰改制用以代左右正言、太常博士、国子博士。后定为第二十三阶。金、元均不置。南宋孝宗赵昚淳熙五年,岁次戊戌,1178年。
 
〔2〕舂陵:古郡名,汉武帝元朔五年,以零陵郡苓道县的舂陵乡(在今湖南宁远县)封长沙王子刘买为舂陵侯。宋明理学盛行后,道州人周敦颐被公推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两汉以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先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而两宋时期,道州下辖宁远、永明、江华、营道四县,古舂陵郡在其辖区内。因此,宋明以降,文人士子多以“舂陵”代指周敦颐的籍贯道州。
 
〔3〕清湘,即清湘县。隋平陈,改洮阳为湘源;隋末,萧铣析湘源置灌阳。石晋天福中,马希范置全州,改湘源为清湘,又割灌阳县为属而治清湘。明洪武九年七月,改全州府为州,隶湖广永州府,裁去清湘县,正领灌阳一县。自此清湘县不复存在。
 
〔4〕昭义驿:在县北六十里花石冈,今昭仪村委境北。唐代设昭仪关,是楚南粤西的交通要道。
〔5〕屈:通“曲”。
〔6〕逆旅:旅馆、客舍。
〔7〕颠踣(bó):跌倒,仆倒。腾藉,亦作“腾籍”,奔腾践踏。
〔8〕病涉:苦于涉水渡川。
〔9〕范逵:字明远,今灌阳县文市镇会湘村人。
〔10〕邓宁民:今全州县两河镇大田村桐木冲(旧名桐木街)人。康熙二十八年《全州府志》载:“邓宁民,淳熙三年进士,官横州司户参军”。但洪武《永州府志》无记。邓宁民致仕归后,创“太极书院”于故里。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 ,邓宁民之孙、清湘书院学宾、桐木冲人邓华夫,移柳侯(柳开)原像至老家,修葺扩建太极书院,取门前璜溪名,更为“璜溪书院”,并请仕人曾昺作《璜溪书院记》,其中有句:“华夫之大父曰宁民,习春秋,以恩科调横州司户参军”。大田村有进士楼,楹联云:“名门久列南阳首,甲第曾开西粤先”,横额为木雕“出入是门”。
〔11〕梁:此处作动词,架梁。
〔12〕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13〕搏激:猛烈冲击。
〔14〕芘( bì):古通“庇”。
〔15〕靡:耗费。
〔16〕褰(qiān),撩起,揭起。濡,沾湿,润泽。
〔17〕秉彝:人心所持守的常道。语出《诗经·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18〕亡:同“无”。
〔19〕自局:自我局限。
〔20〕流通:运行未受阻碍。
〔21〕碍:妨害,限阻。
〔22〕同舍:宋代以“三舍法”养士。同舍即同窗、同学。
〔23〕礼部:古代官署。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掌礼仪、祭祀、贡举、学校、宗俗教化、接待外宾之事。
〔24〕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因之。
〔25〕户参军:即司户参军事,正七品。宋各州置司户参军,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
〔26〕亳田:地名,为会湘村古称,与全州两河镇大田村隔湘江。据会湘范氏族谱记载:“唐有进士志翔公,江西丰城人,仕于粤,避黄巢之乱,卜居零陵郡湘源县之亳田,即今灌阳县会湘桥是也。”洪武十六年《永州府志》“卷四·乡都”记载,灌阳共分三乡十六里,即吉宁乡、灌合乡、昭义乡。其中昭义乡辖临灌、开德、永宁、保成、永义五里,亳田或属临灌里。
(27)壅遏:阻塞;阻止。
(28)缗(mín):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用作计量单位串,一般每串一千文。
(29)斛(hú):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斛,后改作五斗为一斛。
(30)刻励:刻苦勤勉。
(31)规摹:制度;程式。同“规模”。
(32)浸:逐渐。
(33)赀(zī):计量。
(34)益:增益。
(35)深浦:此处或指深浦洞,地名,位于灌阳西北端,与全州交界。今作深浦源。
(36)大觉:即灌阳县文市镇大觉寺,原名潢潭寺,宋熙宁五年赐额“大觉寺”。
(37)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抄化:募化;求乞。
(38)“市之行、铺”:即廛市里的商行、铺面。据洪武《永州府志》卷四记载,明初灌阳县前铺、马渡铺、板桥铺、新圩铺、石梯铺、富水铺、昭义铺、巨岩铺、阵白铺等邮铺。
(39)下浣(huǎn):阴历每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也称为“下澣”。
(40)少:同“稍”。
 
这两篇记文经龙川山人点校、注释后,大意相对比较易懂。为控制篇幅,在此对文意不作过多解读,仅就其历史价值略作分析和阐述。这两篇宋人《会湘桥记》,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准确诠释了会湘得名之始。通过研读记文可知,会湘村在宋代原名“亳田”,在宋代属灌阳三乡之一的昭义乡,紧邻清湘县恩乡(今全州两河镇)大田。会湘村以桥得名,是在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新建会湘桥后。“会湘桥”在宋淳熙前,原名“万缘桥”。全州知州张玠改名“会湘桥”:“盖取其水自灌而北,会于湘流故也”。桥因势易名,由“万缘”而“会湘”;村因桥名,由“亳田”而“会湘”,至今已沿袭800多年。
 
其二是文中记载了多位宋代里人,为后世了解宋代灌阳姓氏分布提供了线索和证据。会湘桥范氏,始祖范志翔,唐末定居灌阳昭义乡亳田,是现今已知最早定居灌阳的姓氏之一。会湘范氏民国元年族谱记载:“唐有进士志翔公,江西丰城人,仕于粤,避黄巢之乱,卜居零陵郡湘源县之亳田,即今灌阳县会湘桥是也。历宋而昌炽,以进士显者,有祖舜公、祖武公、逵公,其人惜谱本无存,传至世通公,不知为志翔公几世孙也。”可与《会湘桥记》互为印证。

现存文市会湘桥为三孔石拱桥,明天顺九年(1465年)知县龚俊重建(范二德摄于2018年7月)
根据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收录的明天顺间灌阳县儒学训导张沷《会湘桥记》,南宋邓宁民、范逵倡建的两孔会湘桥石桥,在历经280年风雨洗刷后,明代天顺初年(1457)为洪水冲毁。教谕黄绅、典史梁禛架板为桥,暂利通行。天顺七年癸未(1463),时任知县、广东曲江人龚俊首倡捐资复建,时任全州知州蒋顺、灌阳守御所千户陈铭等积极响应,乡老陆衡敬、唐淑刚、王产安等协理,于天顺九年乙酉二月建成,作三孔石拱桥。其后修葺情况无考。据了解,会湘桥横跨会湘村至全州大田后村小河,料石结构,3孔,净跨6米,长22米,宽4.5米。2000年前后,于桥面浇筑水泥,现人车均可通行。800多年的建桥史,毫无疑问,会湘桥是当之无愧的灌阳县最古老桥梁。所幸保存完好,政府只需稍加修缮,即是一处极富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
 
会湘桥的一侧宋淳祐元年(1241)建有阁里寺,清雍正四年更名会源寺,民国23年春国民党桂军拆毁寺庙,用其砖、木构筑碉堡。宋开庆元年(1259)始建镇湘塔。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建乐乐亭,亭名源自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亭为木石结构,盖青瓦,座西朝东,石柱刻有对联两幅:“澄清试看朝宗水,忧乐难忘思范亭”;“会心不远堪题柱,湘水长清可濯缨”。现保存完好。此外,历史上还曾先后建有惠来亭、培龙亭、和义亭、纯武亭等。
 
清代江苏松江府沙厅同知蒋楩侄子、灌阳县城南关蒋家诗人蒋卜德曾撰诗咏叹会湘桥:
湘桥形胜
邑人·蒋卜德
右控双流合渭泾,平临元彻殷风亭。
倚天笔有烟霞格,座石棋余龙凤形。
云护花冈怜豹隐,岭纡仙驾叹鸿冥。
雄关西枕听鸡度,唱彻湘桥几孕灵。
会湘,作为文市湘桂古道上的村落,紧邻全州。顾名思义,是灌江与湘江的会合之地,傍河而居,因水而苦,历来不乏水患之灾。1963年发洪水(一说下游修建白水官渡水库),会湘村整体迁往远离灌江的高地,历史上的会湘已不复存在。
 
长河落日,炊烟不复。如今,会湘村旧址只剩田野路旁遗留的功名柱、路亭碑刻,守望着会湘村800余年历史长河中曾经创造过的辉煌。令人欣慰的是,新的文市镇会湘灌江大桥的已经建成通车,当地灌江两岸居民再也无需担心涉河之苦。趁着老桥尚在,期待此文推送后,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去探究会湘桥的前世今生,参与到我县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的发掘与保护中去。
 
新建成的文市镇会湘村灌江大桥(陆仕臣摄)
 
责编:唐国宣 李丽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史海钩沉】宋宜州劝农使陈德一《重建学门记》:康熙47年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