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县令单此藩序:康熙四十七年
2020-08-16 18:18:11   来源:全球美丽网    今日浏量:

【史海钩沉】 县令单此藩序: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系列解读之一
【史海钩沉】 县令单此藩序:康熙四十七年
全球美丽网(http://www.wholeworldbjx.com)、中华神州网(http://www.chinajrsz.com)、中华产品网(http://chinazhcpw.com)、中华风采人物杂志、中华工艺美术网(http://changxiaow.com)、中国桂林网(http://chinaguilinw.com) 侯杰
 
【史海钩沉】 县令单此藩序: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系列解读之一
 
【编者按】灌阳历史悠久,文脉悠长。康熙四十七年版《灌阳县志》是我县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为响应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做深做好富农强工、兴旅美城、崇文重教,为推进实施“红、古、绿”三大工程提供丰厚文化,陆续推出我县乡贤、文史爱好者龙川山人(侯杰)撰写的系列读史文章,以飨读者。
 
 
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系列解读之一:
县令单此藩序
灌阳历史悠久,建县时间较早。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看,灌阳在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前已建县,称观阳县,县治在今新街镇雀儿山前一带。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 改称灌阳县,县治迁徙今灌阳镇。然后遗憾的是,灌阳历史上很长时间内都归全州所领,就如明以前有城无池的历史一样,有县而无志,只能依附于《全州志》之末,有那么几段片言只语的介绍。直到明嘉靖六年,时任知县周应禄方主持编写成首部《灌阳县志》。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复原图)
根据历史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历代官员共组织过5次编修县志的活动,分别成书于明嘉靖六年、清康熙四十七年、道光二十四年、民国三年和民国三十九年(此版县志仅为初稿)。其中明嘉靖版县志清康熙时已是残本,今已无存;民国31年起,晚清大儒、水车德里人蒋士奇(字伯清)历时八年编纂的《灌阳县志》初稿,1949年11月灌阳解放前夕,国民党县政府撤离时将此初稿带走遗失。故存世旧志仅有三部,分别是康熙志、道光志和民国三年版《灌阳县志》。其中康熙四十七年(1708)《灌阳县志》是存世最早的一部县志,迄今已311年。该志史料翔实、体例精当、文辞典雅,而且较为完整地吸纳了嘉靖志和康熙二十四年《全州志》的成就,因而弥足珍贵。

康熙版《灌阳县志》封面
为了让全县人民读懂、用好这一存世最早的《灌阳县志》,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传播文化、传承文脉,助力家乡灌阳县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龙川山人于千里之外,利用闲暇时间,择其要逐一进行点校、注释和解读。今天推出第一辑,县令单此藩《灌阳县志序》——
灌 阳 县 志 序
清·单此藩〔1〕
天地以文章造世,而帝王因设有典谟、纪载〔2〕之书,唐虞〔3〕以前无论矣。粤稽夏商,迄于周室,下逮七雄,莫不有史以纪其事。迨祖龙御世,改封建为郡县〔4〕,于是先王经世之遗典,皆聚于秦。维时列圣诸书,虽概毁于暴秦之烈焰〔5〕,犹幸律令、图籍尚存于秦之相府。故沛公入关,萧何得先入而藏之,以故具知天下之故居多焉。
 
汉兴以来,版图式廓、人文炳焕,龙门〔6〕、班固之徒,相继秉笔其间,立意不同而命名亦异。大抵记注于廷者则为史,而分编于郡县者则为志,异其名者,初不异其实也。
 
今天下四海同风,兆民乐业,我于万几之暇,博览群书,留神遗典。现在遴选鸿才硕画,纂修国史暨明史〔7〕,而外仍以修辑统志为汲汲。灌阳虽弹丸山邑,是亦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8〕也,莫非王土,何独于邑志而慢焉忽视之?况其中有关于户口、钱粮、山川、人物,与夫忠孝节义之堪型、昆虫草木之足纪,历代相沿之迹,何忍听其湮没,讵〔9〕非典之至重而务之綦〔10〕急者乎?吾因之有所感矣!
 
犹忆皇帝御极之四年,先叔祖澹庵公〔11〕曾任是邑,幸告无罪。考满量移,屈指三十余年,其减荒平险诸善迹,至今犹脍炙人口。不谓余于乙酉之秋亦获滥膺兹邑,祖孙先后均沐天恩,犹得与当年二三父老、班荆道故,相与有成,不可谓非意外之奇遇矣!
 
余下车〔12〕之始,首以黉宫〔13〕、城垣、桥梁为亟。既而询及邑志,佥云灌邑之志,向附载于全阳〔14〕之末简。兵燹之后,散失殆尽,即有一二断简残篇,尚须访辑。余闻而怃然〔15〕者久之。每逢各当事下车,例取县志,以备参考,类皆抄本以应命。其前后次第,不无差谬。抑且缺漏简略,草率不堪,亦从未有一邑之盛典,竟甘附庸于邻国之理也。余不揣荒陋,谬翼辑而新之。爰谋之儒学暨邑之缙绅先生,博采旁求,共勷盛事。其未入者增之,缺遗者补缀之。俾百余年废坠之典,一旦复兴,不旁墙壁自成一书而焕然改观者,虽荷诸君子之贤劳,实余司牧者〔16〕之职分也。
 
是志也,经始于上冬之十月,告成于今岁之四月。爰集历朝,分为十卷,纲举目张,同条共贯。而先叔祖叙次一篇〔17〕,亦得附骥于简编〔18〕之末。其平畴险道、水路要卫,亦可备为问津一助。且获与翰墨名流、溪山胜境并垂不朽,每于晦明风雨之际,按图披阅,一往情深。觉龙岗拥秀,可翘首而遐观也;三峰烟雨,可卧游而神往也;王楼晚渡,可羽化而登仙也〔19〕。至于群峰之翠绕、灌水之碧合、井疆之绣错〔20〕,并可指顾而流连也。而且吊重华〔21〕于湘水,景清节于濂溪〔22〕,千古名贤,其足供人以尚友者,何限矧〔23〕龙川〔24〕之冠裳〔25〕济济。倘肯不吝金玉而示我周行〔26〕,其取益更当何如也!
 
然斯志也,此其大略也。惟愿后之君子,神而明之,扩而充之,力任继往开来之则,而垂无穷焉。此又余之所厚望也。
是为序。
康熙四十七年孟夏月谷旦知灌阳县事
东海〔27〕单此藩撰
—————————————————————————
【注释】
〔1〕单此藩,字惠公,浙江会稽人,由恩监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十八日到任灌阳县知事。
〔2〕典、谟,两种文体。典以记国之大事,谟以载谋略之言。典谟泛指古圣贤所遗留的训诫。《文选·孔安国·尚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纪,通“记”。用文字记录。汉王充 《论衡·须颂》:“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纪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九:“李延寿《南北史》成,惟《隋书》别行,餘七史几废。大抵纪载无法,详略失中,故宜行而不远。”
〔3〕唐虞,即唐尧、虞舜二帝。
〔4〕祖龙,秦始皇别称。《裴骃·集解》:“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采纳廷尉李斯意见,废封建而置郡县,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置郡守(主官)、郡丞(掌管民事)、都尉(掌管军事)、监御史(掌监察)。郡以下设若干县。地方官员均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随时可以更调,不同于过去世袭相守、私有其土其民的封建诸侯。这一政治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集权,为后代所沿用。
〔5〕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事。
〔6〕指《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故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7〕指《清实录》和《明史》。《明史》于康熙十八年开始纂修,乾隆四年张廷玉最后定稿,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
〔8〕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郡县)。语出《论语》中“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9〕讵(jù),文言副词。难道,岂。
〔10〕綦 (qí),文言副词。极。
〔11〕单父牧,字澹庵,山东高密人,顺治壬辰拔贡,康熙四年任灌阳县令。据《县志》记载:“劝农桑、兴学校,奖善惩恶,至今民瑶怀感。在任九年,调任奉天承德县,旋调顺天大兴县令。有《去思碑》(无存)。康熙八年重修县署。六年捐资修建文昌阁,以镇下关。”
〔12〕乘车抵达。即到任。
〔13〕黉宫(hóng gōng),古时对学校的称谓。
〔14〕即全州。古代山之南、水之北,谓之为阳。
〔15〕怃(wǔ)然,怅惘若失的样子。
〔16〕管理,统治。指地方长官。
〔17〕指康熙四十七年县志“卷八·兵防”收录的单父牧关于灌阳地形地貌的表述。
〔18〕简编,自谦语,即本县志。
〔19〕古灌阳八景:龙岗拥秀、紫竹扫台、王楼晚渡、石匮归樵、灵岩秋月、三峰烟雨、柏亭别意、华山霁月。
〔20〕绣错,谓色彩错杂如绣。《魏书·地形志上》:“犬牙未足论,绣错莫能比。”唐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苍翠诡状,绮绾绣错。” 
〔21〕重华,即舜帝,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舜帝陵在湖南宁远九嶷山。
〔22〕濂溪,指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23〕矧(shěn),文言连词,况且。
〔24〕古灌阳城门东门名“龙川门”,沙罗源江下游水碓冲至三里桥段名“龙川水”。此处用龙川代指灌阳。
〔25〕冠裳,指官宦士绅。
 〔26〕周行,意谓大道、正道。语出《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27〕古人落款,通常在自己姓名之前标以籍贯。单此藩为会稽县人,属绍兴郡。此处署东海,或指古东海郡,抑或单此藩祖籍东海县未可知。
—————————————————————————
方志者,即一地之史志也。具有“资治、教化、存史”三大不可替代的功能。所谓资治是指,对于地方行政官吏来说,志书是施政必备之书,正所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所谓教化,是指志书不仅是“官书”,也是“百姓”生活必备之书,能够起到“扬善惩恶,表彰风化”的作用;所谓存史,则有“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之功效。诚如著名学者顾颉刚在《中国地方志综录》一书的序言中所说:“纪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纪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纪经济则有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纪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寺观、祥异,纪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
县令单此藩为康熙版灌阳县志作序截图
正如县令单此藩序言中所述:“余下车伊始,首以黌宫、城垣、桥津为亟亟,继而询及邑志,佥云灌邑之志,向附载于全阳之末简,兵燹之后,散失殆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嘉靖六年,时任知县周应禄主持编写成首部《灌阳县志》后才得以改观。然而自嘉靖志修成,直到清康熙四十六年单此藩上任灌阳县知事,其间一百八十余年,没有再编修过县志。历史缺失,已非一日之弊。
 
单此藩恩监出身,根据县志标注,其曾“由恩监召讲,朝赏一次”。也就是受命到朝堂上讲过学,并且当堂受到过皇帝的奖赏。从序言的文辞看,单县令词藻华丽,用语典雅,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文采确实非同一般。
 
古人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著书立说、青史留名,是文人士子的不懈追求。也难怪书成之后,单县令“每于晦明风雨之际,按图批阅,一往情深,觉龙岗拥秀,可翘首而遐观也;三峰烟雨,可卧游而神往也;王楼晚渡,可羽化而登仙也。至于群峰之翠,绕灌水之碧,合井疆之绣错,并可指顾而流连也。而且吊重华于湘水,景清节于濂溪,千古名贤,其足供人以尚友者。”自得之情,溢于言表矣。
 
责编:唐国宣 李丽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史海钩沉】南宋赵嘉庆《修建县治记》:康熙47年
下一篇:河南省嵩山唐氏宗亲会五修谱书会议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