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儒学教谕陈廷藩序:康熙四十七年
2020-08-16 18:40:45   来源:全球美丽网   

【史海钩沉】儒学教谕陈廷藩序: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系列解读之二
【史海钩沉】儒学教谕陈廷藩序:康熙四十七年
全球美丽网(http://www.wholeworldbjx.com)、中华神州网(http://www.chinajrsz.com)、中华产品网(http://chinazhcpw.com)、中华风采人物杂志、中华工艺美术网(http://changxiaow.com)、中国桂林网(http://chinaguilinw.com) 侯杰
 
【史海钩沉】儒学教谕陈廷藩序: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系列解读之二
 
《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其职责是“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以听于学政”。明清时,儒学教谕正八品,训导从八品。儒学教谕作为一县之教育主官,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其职级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
 
今天推出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系列解读第二辑:儒学教谕陈廷藩《灌阳县志序》,亦称陈序。

康熙版县志灌阳地形图
灌 阳 县 志 序
清·陈廷藩〔1〕
(龙川山人点校)
 
粤〔2〕稽夏之《禹贡》、周之《周礼》、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3〕,皆史也,而无所谓志。汉司马迁于传纪外,又名为书。至班固始著为志。厥后祖之〔4〕,而郡邑亦因而有志。盖志与史,名不同而实则一也。然史记一代之大,必由志记一隅之详而采摘焉。则郡邑之志,又史之先声,而不容或阙〔5〕者矣。
 
灌阳志自明嘉靖六年周公应禄修辑之后,越今一百八十余年,其间政治、人文,向皆吏人抄录。至康熙二十四年全州修志,附载灌事于末,类皆叙其大略,而舛漏亦多〔6〕。孰若专有成书,详确记载,始足载我国家维新〔7〕之盛治哉!呜呼,为一代树不朽之业,以传信于后人者,良史官事也;为一邑树不朽之业,以传信于后人者,良有司〔8〕事也。
 
乙酉季秋〔9〕,江左单公以慈惠通达〔10〕之才,来令兹土。下车〔11〕问俗,首以不见邑志全编为憾尔。时亟欲修辑,既以缮城垣、察户口、修桥梁、饰庠序〔12〕,劳劳两载,百废俱兴。乃嘱邑绅蒋君学元〔13〕取抄本邑志,纂辑成帙〔14〕。复命廷藩校订,将授之梓〔15〕。窃廷藩知识寡漏,曷可胜此巨任?然得厕名〔16〕典册,又所深幸,而未可以不敏谢〔17〕者。于是遍造绅士之庐,博访舆人之论〔18〕,始得仁寿里时贤臣〔19〕所藏嘉靖志刊本及故绅唐纳牖〔20〕手辑遗稿,参以《广西通志》、《全州志》,与各乡绅札寄家谱,详加考订,改正其遗讹,次第其先后。首舆地,以定疆界;疆界定而事功乃兴,故建置次之;事功之本在农,故赋役次之;既富必加以教,故官师次之;教化兴则人才出,故选举次之;次则治行,以表循良;次则人物,以彰贤淑;次兵防而牧圉〔21〕可固;次事纪而补救宜先;至若挽运起衰〔22〕,必藉鸿文硕画〔23〕,故以艺文终焉。计为纲有十,为目七十有六,虽不敢谓掇拾得宜,而矢公秉直,据实征辞〔24〕,为后人传信,则故廷藩之所报命于公者也。
 
惟是忠孝节烈,一百八十余年以来,闻见罔及,挂一漏万之咎,知所难辞。踵事增华〔25〕,以阐潜德之光〔26〕,则深有望于后之君子云。 
 
康熙四十七年夏五月灌阳县儒学教谕〔27〕勾漏〔28〕陈廷藩谨序 
———————————————————————
【注释】
〔1〕陈廷藩,字翰公,广西北流县人,以副榜身份于康熙四十三年任灌阳县儒学教谕。四十七年协知县单此藩纂县志。
 
〔2〕粤,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3〕《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乘》,先秦时期晋国的史书称“乘”,后世则称之为“晋乘”、“晋史乘”,也称“晋文春秋”;檮杌(táo wù),楚国史书名;《春秋》,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的编年体史书。
〔4〕祖,意动用法,“以之为祖”。
〔5〕即不可或缺。
〔6〕应为康熙二十八年己巳,福建晋江人黄志璋任全州知州,主持纂修《全州志》,今存。因灌阳系全州附属县,该志仅在每卷之末,简要收录了灌阳有关史料。
〔7〕维新,指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8〕有司,泛指官吏。
〔9〕指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单此藩到任灌阳县令。
〔10〕慈惠,犹仁爱;通达,通晓、洞达。
〔11〕即到任。
〔12〕庠序,古时学校之称谓。
〔13〕蒋学元,号鲁庵,今黄关镇兴秀村人,康熙十年岁贡,官太平府教授。以告老乡官的身份牵头纂修康熙版《灌阳县志》,书成次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14〕帙(zhì),古代书画外面包着的布套,一套线装书叫一帙。
〔15〕梓( zǐ),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付梓,即交付印刷。
〔16〕即侧名,自谦语。
〔17〕谢:推辞,谢绝。不敏:没有才能。为表示推辞的客气话。
〔18〕“舆人”,即众人。《晋书·王沈传》:“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即今之舆论。
〔19〕明隆庆六年,灌阳民徭定为九里,清代沿之。其中上乡五里:左坊、右坊、大保全、永丰;下乡三里:正一保、正二保、上三保;瑶里一里:归化里,上下各半。仁寿里系上乡五里之一。时贤臣系当时一乡民,应为今水车大营村人士。
〔20〕唐纳牖(yǒu),字白生,号省庵,今灌阳县文市镇昭仪村人,清顺治十四年丁酉科举人,曾任河南虞城知县。康熙二十二年应广西巡抚郝浴之请,参与纂修《广西通志》。 
〔21〕牧圉(yǔ),之边境。《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 ”
〔22〕挽运,犹运输;起衰,使动用法,即指使病弱者壮健起来。
〔23〕鸿文硕画,代指鸿篇巨制。
〔24〕矢公秉直,据实征辞,意谓县志信息采集公正、真实。
〔25〕踵事增华,成语,继续前人事业并使之更加完善美好。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26〕潜德,不为人知的美德。唐韩愈《答崔立之书》:“诛奸谀於既死,发潜德之幽光。”
〔27〕儒学教谕,官名,约相当于今县教育局长。元、明、清各县儒学置教谕,掌教诲县学生员。
〔28〕勾漏,山名,在今广西北流县东北。有山峰耸立如林,溶洞勾曲穿漏,故名。汉置勾漏县,隋废。此处代指北流县。
————————————————————————
顺治七年十二月,清军攻克桂林城,历经多次反复,十四年丁酉控制广西大部并举行首次乡试。这是清王朝首次在广西开科取士,灌阳共有唐纳钦(昭仪人,后任陕西固原州知州)、唐纳牖(昭仪人,见注释)、唐之柏(昭仪人,后任顺天府治中,擢刑部山西司郎中)三人中举。从陈序可知,唐纳牖于68岁去世前曾留下一本其手写的县志遗稿,应当是他在参与编修《广西通史》之余,自发纂写的一部县志初稿,这与昭仪唐氏族谱“手录本邑志稿”的记载相吻合。值得一提的是,唐纳牖之父唐世熊,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科举人,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五日,在山东盐运使任上奉命守卫西门,誓死抗击清军,殉难而死。其事迹载入《明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忠义三》,虽未单独作传,但唐世熊是继南关人蒋佳征后,第二位载入《明史》的灌阳乡贤。唐世熊入祀灌阳乡贤祠,唐纳牖、唐之柏二人康熙县志均有传。

陈廷藩《灌阳县志序》起首页
陈廷藩乡试副榜(乡试副榜起于明嘉靖时。清因之,每正榜五名取中一名,名为副贡,不能与举人同赴会试,仍可应下届乡试。清初,乡、会试正榜以外,还录取一定名额的“副榜”)出身,于康熙四十三年就任灌阳县儒学教谕,较县令单此藩早一年到灌阳为官。在上一任灌阳县令、钱塘人赵承燦卒于任上后,能够迎来朝廷委派的一位贤令,并受命校订清王朝第一部灌阳县志,“厕身典册”,青史留名,陈廷藩无疑是很有成就感的。从其序言的字里行间,亦可见其对单此藩的推崇之情。
 
由于灌阳仅为隶属全州的一个小县,儒学教谕作为一名学官,其实刚刚经历过一段尴尬的历程。明代灌阳县职员编制中尚设置儒学教谕、训导各一名。顺治十四年清朝统治广西后沿之,但由于广西境内南明王朝的抵抗势力尚未完全根除,朝廷根本无暇任命灌阳的教职官员。随即于顺治十六年行文下令裁汰灌阳县儒学训导,直到康熙三年方才奉文复设。灌阳毕竟小县,康熙三年复设训导后,儒学教谕即告裁撤,康熙二十九年才告恢复。陈廷藩是清代灌阳县第四任儒学教谕。
 
陈序第一段阐述方志渊源,第二段记修志起因,第三段写修志之过程、篇目结构,第四段表达不足与期许。语句虽然较为平实,但是康熙志于每卷起首,均撰有序言,名曰“述××志”,系出自陈廷藩之手。既开宗明义,言简意赅,用词精当,亦属方志撰写的一大创新,为全志增色不少。

陈廷藩《灌阳县志序》落款页
 
责编:唐国宣 李丽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史海钩沉】宋县令熊询《重建大成殿记》:康熙四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