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宋县令熊询《重建大成殿记》:康熙四十七年
2020-08-16 19:24:58   来源:    今日浏量:

【史海钩沉】宋县令熊询《重建大成殿记》: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系列解读之五
【史海钩沉】宋县令熊询《重建大成殿记》: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系列解读之五
全球美丽网(http://www.wholeworldbjx.com)、中华神州网(http://www.chinajrsz.com)、中华产品网(http://chinazhcpw.com)、中华风采人物杂志、中华工艺美术网(http://changxiaow.com)、中国桂林网(http://chinaguilinw.com) 侯杰
 
南宋熊询《重建大成殿记》是康熙《灌阳县志》收录的存世最早的一篇记文,成文于宋建炎三年(1129),迄今已历890年。灌阳时属荆湖南路全州(全州为下州,辖清湘、灌阳二县)。这篇记文当为戴叔伦《宿灌阳滩》、柳宗元《花石岩》佚诗2篇唐诗外,灌阳存世最为古老的一篇历史文献。
 
康熙四十七年《灌阳县志》“卷一舆地·风俗”记载:灌阳“习俗淳厚,民风习俗与中原同。俗尚质朴,士知经术。生理不渔则樵。民讼甚简,火耕水耨(《地理志》云:楚地火耕水耨,民食常足)。婚姻丧祭,古训是式。凡馈遗以槟榔为先。勤力生业。龆龀之童,皆善读书。”寥寥数语,充分说明灌阳民风淳厚、崇文重教的传统,由来已久,并非无稽之谈。最后一句,即引自县令熊询下文。

南宋疆域图(灌阳隶属荆湖南路全州) 
重  建 大  成  殿  记
宋建炎三年·熊询(县令)〔1〕
(龙川山人侯杰点校)
 
灌阳为全之支邑,在州西南逾百里,不当邮传〔2〕显涂〔3〕。山突然〔4〕而大,峭卓〔5〕如簪,水漻〔6〕乎其清,萦纡似带,木拔疑搀天〔7〕,石怪类蹲虎,清淑之气,多萃〔8〕于此。故士人众多而贤,肄业〔9〕于学者,盖十数而未止也。然其俗,以耕耨〔10〕为业,不汲汲于营利,龆龀〔11〕之童,皆善诵书;虽负贩者,莫不能举笔具字。故民闲而性淳,事简而讼少,盗贼希〔12〕有,囹圄常空。为令尉者,督赋役之外,游无他适。每至学〔13〕评论古今,较略〔14〕人物,且听其议善否,以为已师也。
 
往时,学在县东。崇宁〔15〕间以舍法养士〔16〕,谓其地道隘,遂迁于西邑,置丞〔17〕乃以旧学为廨宇〔18〕。自时厥后,舍法丞职相继而罢,进士范昂〔19〕乃请教厅,仍复为学,书斋讲堂,升处自适,独未有殿,以居夫子之像。庭庑虚旷,若非学校者。
 
余建炎改元之明年冬,以漕檄〔20〕姑置湘潭簿书〔21〕,权摄〔22〕兹邑。范侯以余旧尝应词赋举〔23〕,朝晚过余以资讲习。余亦喜其勤,尝至于学,听其诵咏之声,若出金石;观其絺绘〔24〕之文,如铺绣锦,爱玩无斁〔25〕,每至忘归。因谓范侯曰:“羽衣缁裳〔26〕之流,为观与寺,必雄建殿堂,严设像貌,以崇奉其教。非特务为观美也,且使人知钦畏而向惧罪福〔27〕焉。今有学而无殿,夫子之像阙然〔28〕,未有所睹,何以使人瞻仰?是将为释老〔29〕羞。”范侯躩然〔30〕而起曰:“吾徒居此,皆赢粮而相从〔31〕,非资于官也。旧学有殿,请以馀赀〔32〕徙于此,可乎?”余唯而诺之,请助于后。
 
乃鸠工〔33〕集徒,不旬日而徙置焉。轮奂一新,丹碧〔34〕相照,耸动人之观听〔35〕。又命匠人重饬圣像,绘群弟子于壁间,纁裳元衣〔36〕,秉圭端冕〔37〕,乃左乃右,若趋若揖,灿然可观。既成,适当仲春,上丁〔38〕恭循旧制,释奠〔39〕而奉安之。笾豆簠簋〔40〕,陈列于前,观者如堵,后至无地,跂踵〔41〕而望,以不获观为歉。
 
祀事云毕,升堂而坐,范侯领其徒进而请曰:“礼殿既成,圣仪是设,愿得文以记其绪。”余应之曰:“论吾夫子之道,如天焉,不可阶而升〔42〕;如日月焉,不可得而逾〔43〕;仰高钻坚,瞻前在后〔44〕,不可以心期〔45〕而智。素无像可也,何以殿为?然学非殿则学之制不显,殿非像则殿之名莫立,像设而道寓于其中,学者观像,目注心存〔46〕,殆将达其所以言,与其所以行。期底于道,岂特向惧罪福而已哉!”范侯之心,知所本〔47〕矣,请为之记。时建炎三年二月十五日也。
—————————————————————————


熊询《重建大成殿记》影印件
【注释】
〔1〕熊询,籍贯失载,于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二年(1128)以荆湖南路潭州湘潭县主簿的身份兼摄(代理)灌阳县令。时灌阳隶属荆湖南路全州(全州为下州,辖清湘、灌阳二县)。
〔2〕邮传:意为驿传,传递文书的驿站。
〔3〕显涂:“涂”通“途”,即大道。
〔4〕突然:即突兀状。
〔5〕峭卓:高峻陡直。
〔6〕漻(liáo):清澈。《庄子·天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
〔7〕搀天:参天,高耸入天。
〔8〕萃:聚集。
〔9〕肄业:学习,就读。
〔10〕耕耨(nòu):耕田除草。亦泛指耕种。
〔11〕龆龀(tiáo chèn):孩童、垂髫换齿之时。谓幼童。
〔12〕希:通“稀”。
〔13〕学:即县学,名词。
〔14〕较略:大概,大体。此处当指评论、议论。
〔15〕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取继承宋神宗常法熙宁之意。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5年(1102-1106年)。
〔16〕舍法养士:即宋朝的“三舍法”取士。北宋朝廷在京城开封设立国子监,国子监的毕业生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省试。宋神宗时,王安石行新法,于神宗熙宁四年(1071)将国子监的太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三等。每月末和每季度末分别有小考和中考,称为私试,年终有大考,称为公试。公试分为两场,初场考经义,二场考策论。成绩优良就可以升级,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为上舍生。如果考至上舍上等,即可直接授官;考至上舍中等的,可直接参加科举的殿试;考为上舍下等的,可直接参加科举的省试。神宗元丰二年(1079)又颁布《学令》,规定外舍生每年举行一次公试,依成绩升入内舍,内舍生隔年举行一次舍试,依成绩升入上舍,上舍生还是分为三等,考试由朝廷派遣官员主持。哲宗元符二年(1099),又诏令地方各州也实行三舍法,其考选升补办法一如国子监太学。至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遂诏‘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各州府举送士人到中央参加省试叫发解)及试礼部法并罢。’自此,岁试上舍,悉差知举(每年上舍生的考试,都任命知举官主持),如礼部试。”于是将原来的科举考试停止,选官之法完全由三舍法取而代之。
〔17〕置丞:及县丞。宋代县丞,其职责是辅佐令长,掌文书、仓库。
〔18〕廨宇:官舍。
〔19〕范昂:籍贯失载,进士出身,宋建炎二年(1128)任灌阳县儒学教授,即司教。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范倅,名昂。此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稼轩任滁州任上。范昂任滁州通判,是辛弃疾的副手,帮助处理政事。这年秋天,范昂任满,稼轩作此词为他送行。未知是否此人。
〔20〕漕檄:即漕司檄文。漕司,又称转运使,宋代官职。宋各路置安抚司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司掌财赋与转运,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 
〔21〕簿书:即主簿,官职名。宋代县主簿为县令属官,掌户租、狱讼诸事。其序位在县丞之下,县尉之上。
〔22〕摄:代理。
〔23〕应词赋举:指熊询曾参加科举考试词赋科的考试。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分为帖经、墨义和诗赋三类考试,内容不一。
〔24〕絺绘(chī huì):即成语絺句绘章、絺辞绘句之简称,意为雕琢文辞,修饰章句。《新唐书·文艺传序》:“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卬,故王杨为之伯。” 
〔25〕斁(yì ):厌倦,懈怠,厌弃。“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26〕羽衣缁(zī)裳:羽衣,道士或神仙所著衣之称谓;缁裳,古代黑色的专用礼仪服装,“服以事于庙”。
(27)罪福:佛教术语。五逆十恶等为罪,五戒十善等为福,罪有苦报,福有乐果。
(28)阙然:缺少、不完备的样子。
(29)释老: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此句谓孔子像如不修复完备,儒家将会被佛教、道教弟子所羞辱。
(30)躩(jué)然:迅疾而起状。
(31)赢粮而相从:即“赢粮而景从”,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语出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2)馀赀(zī):富馀的资财,语出《文选·范云<古意赠王中书>诗》:“岂知鷦鷯者,一粒有馀赀。”
(33)鸠(jiū)工:聚集工匠。
(34)丹碧:犹丹青、绘画。泛指涂饰在建筑物或器物上的色彩。
(35)耸动人之观听:耸,通“悚”。此句指重建后的大成殿美轮美奂,给人强烈的视听冲击。
(36)纁裳(xūn cháng)元衣:纁裳,浅绛色之裳。《礼记·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文献通考》载:“元者,衣无文,裳刺黻而已。凡冕服皆元衣纁裳。疏曰: 以其祭服,衣本是元。”此句谓塑像所披之冕服。
(37)秉圭端冕:系礼器礼服。秉圭,亦作“秉珪”,手执玉圭。端冕,玄衣和大冠。
(38)上丁: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为祭孔日。唐代开始,于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
(39)释奠: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出自《礼记·王制》。
(40)笾(biān)豆簠簋(fǔ guǐ):笾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簠簋,古代祭祀和宴飨时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 《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41)跂踵(qǐ  zhǒng):踮起脚跟。形容盼望或仰慕之切。
(42)此句原句“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语出《论语·子张篇》。
(43)语出《论语·子张篇》。子贡曰:“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44)仰高钻坚,瞻前在后:语出《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45)心期:期望,心愿,心意。
(46)目注心存:即目想心存,成语,语出自西晋陆机《赠弟士龙诗十首》:“企伫朔路,言送尔归。心存言宴,目想容晖。”意为凝目注视,用心思索。
(47)本:本源,根由,作动词。
—————————————————————————
建炎是宋朝自靖康之后的一个年号。建炎南渡,是发生在两宋交替之际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女真人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靖康之难后,金国于靖康二年(1127)从汴京撤军,立张邦昌为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鸿庆宫祭祀赵宋祖庙,在宫殿内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建立。之后,宋高宗一路从淮河、长江到杭州。南宋与金国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建炎三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定为“行在”。建炎二年~三年,正是南宋政权惊魂未定、颠沛流离的之时,轰动朝野的“苗刘兵变”即将在建炎三年三月上演——在统制苗傅、威州刺史刘正彦的胁迫下,高宗赵构一度被迫传位于三岁的皇太子赵旉,改元明受。所幸灌阳地理偏远,金兵铁蹄未至。风雨飘摇、兵荒马乱之际,县令熊询、司教范昂仍不忘倡修大成殿,以彰风化,两人不愧为进士出身的大儒。

康熙版县志文庙图
大成殿为古代孔庙、文庙之主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其建制有统一规制。从康熙版《灌阳县志》文庙图可知,大成殿东、西两厢为东庑、西庑,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殿前是戟门,门前立戟,以示庄严。戟门东是名宦祠,供奉历代功绩卓著的本县官员;门西是乡贤祠,祭祀灌阳籍在外为官者宦迹显著人士。戟门前是棂星门,门两侧分别竖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文庙大门前凿有泮池,墙外为射圃。大成殿后是明伦堂,堂名乃“太学明人伦之所在”之意。明伦堂北面为教谕署,东为训导署。殿东有敬一亭、启圣祠。
 
灌阳县学始建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是广西创建县学最早的县。综合历代县志,历史以来,灌阳县学曾在县治东(原县印刷厂、红旗乡政府宿舍至县酒厂一带)和县西门外里许(原灌阳二中、今灌阳县三小校内)多次反复搬迁。龙川山人根据典籍史料,梳理罗列如下:
隋大业十三年(617)创立于县治东(历485年)宋崇宁间(1102—1106)迁西门外(历27年)宋建炎三年(1129)迁回县治东(历53年)宋淳熙九年(1182)复迁西门外(历341年)明嘉靖二年(1523)迁回县治东(历260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迁西门外(历124年)光绪三十二年(1907)诏停科举,县学为地方官员、士绅春秋二季祭祀之场所。
 
灌阳县学、文庙为灌阳县最古的建筑群,占地约20亩,设有亭、堂、殿、阁等,整个殿堂造型庄严,巍峨壮观。解放后,县学建筑群尚存崇圣祠、大成殿、露台、东西庑、大成门、泮池、天子桥、棂星门等。后因灌阳中学修建新校舍,将县学旧建筑陆续拆除,现仅存大成门、泮池、天子桥等建筑。但凡当时执政诸君稍有一点文物保护意识,放到今天就是文化强县最为重要的历史遗存,何至于舍近求远去恭城才能瞻仰到巍巍文庙呢?恭城文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就历史底蕴、文脉教化而言,灌阳本是远胜于恭城的。
 
(作者简介:侯杰,灌阳镇鱼塘村人,先后毕业于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热衷于乡土文化的发掘、推广。现任中国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灌阳文庙大成门,位于今灌阳县三小(原灌阳二中)院内,清乾隆四十八年由县治东移来
 
责编:唐国宣 李丽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史海钩沉】儒学教谕陈廷藩序:康熙四十七年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