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黄帝陵在哪?为什么我们要祭祀黄帝?
2018-07-05 15:50:39   来源:全球美丽网    今日浏量:

轩辕黄帝陵在哪?为什么我们要祭祀黄帝?
轩辕黄帝陵在哪?为什么我们要祭祀黄帝?
 
编者按: “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于4月5日(清明节)在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本文作者原系陕西省祭陵办干部,这篇文章追忆了几千年来黄帝陵对于中华儿女的重要意义。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离开和祭祀黄帝陵有关的工作岗位。  
 
曾一人在黄帝陵祭祀大殿转悠,曾一个人在人文初祖庙里长时间驻足,曾一个人在黄帝手植柏下长时间仰望,曾一人在黄帝陵前敬过香……
 
几千年来,这里香火不断,祭祀不断。我的家乡宜君紧挨这里,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这里是咱们中国人的老先人陵墓所在。印象中,记得大人们按时逢节,尤其是清明、重阳之时,像赶集一样,举家老少都盛装赶往这里祭祀。那时候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为了过节时能赶到这里,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不惜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端着精心制作的花馍,拿着香、纸,虔诚前往。这种虔诚,大概就是后来在《弟子规》里看到的“祭尽诚”吧,只是彼时太小,不懂罢了。
 
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一公里的桥山之上,山上8万株参天遍野、长青不凋的古柏簇拥环绕着黄帝陵。山下沮河绕陵缓缓而过,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沿着石砌台阶前行数百米,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称“汉武仙台”,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时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 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几个字是1958年毛泽东主席转请文物大家、文化大家郭沫若题写。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保护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列第1号古墓葬。
 
1990年代开始,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关注下,在桥山山麓修建了祭祀大殿和祭祀广场。总建筑师张锦秋院士秉承“山水形胜,一脉相承,天圆地方,大象无形”的理念,把祭祀建筑和周边山川形胜做了极佳的处理,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瞅,威仪感皆有。中国人比较含蓄,凡事不喜张扬。喜欢在润物无声中将思想、文化蕴含于建筑符号中,形成独有的建筑美学。而这种独特的美学在黄帝陵显得尤为突出。
 
祭祀大殿,也叫轩辕殿。以上古祭祀祖宗、天子的太庙为基础,以“黄帝明堂”为原体,以汉代建筑为风格,由36根园形石柱围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园形天窗。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大殿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的祖国大地。轩辕殿正中悬挂的“轩辕殿”三个金字匾额出于著名书法家黄苗子之手。
 
轩辕殿里黄帝神位以浮雕形式刻于大型石材上,立于大殿正中偏北处。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建于山东武梁祠的黄帝石刻画像为蓝本,像高4.1米,宽2.92米。一手指向天空,一手置以胸前,侧身向前,似乎在告诉后面的人,随我前行。也显出黄帝的古朴神韵和“一指定乾坤”的神秘与传奇。站立于西侧仰视,黄帝坚毅刚强,似在领导先民奋斗创业;正面仰视,黄帝慈祥亲切、意境高远;东侧仰视,黄帝欣慰自信,似在注视着炎黄子孙和神州大地……当阳光升起,黄帝像最东南角先受到阳光的照射,然后随着太阳的移动,到了正午时分,阳光正射,整个黄帝像都沐浴在阳光中,形成天、地、阳光共集一身的神奇景象,体现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观。
 
大殿对面的祭祀广场几百面公祭时用的黄色盘龙图案的幡旗整齐地排列在广场两边,微风吹过,旌旗烈烈。象征天子等级的九对2米高的三足青铜牛鼎依次排列在龙旗之前,一言九鼎的博大气度,稳立于祭祀广场之上。龙旗北端陈列钟鼓。东侧钟身为浅浮雕黄帝功德图,正中铸有“龙魂”二字。西侧的鼓台与钟台对称对应,号曰“闻天”。设计兼顾礼乐钟之外形、庙堂钟之音响和时代之风采,是用于公祭轩辕黄帝陵的礼器。表现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体现钟铭盛世、龙凤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蕴。每当公祭典礼开始前,钟鼓齐鸣,悠远悠长悠扬,声传十里外。前人有心,建筑有形,数不尽的炎黄子孙,代际相承,种树、修葺,整修,为后世子孙营造出了宏伟、庄严、古朴的氛围。桥山峨峨,沮水泱泱,翠柏参天,此实为炎黄子孙祭祖圣地。
 
翻开陕西省地图,可以看到黄陵县正好处于陕西省的中间位置。其实,这里,以前就叫中部县。1944年,因黄帝陵寝在这里的原因,彼时的国民政府将其改为黄陵县。这恐怕是国内最早因为名胜古迹而改名的地方了。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历史事件、典故、文化全包含在其中,中部县改称黄陵县,一目了然。
 
当时,日寇于我中华大地上肆虐猖狂,亡国亡族亡种危机最甚,改名黄陵县除了对始祖发自内心的一种尊崇外,大概也是为了高扬始祖旗帜,以振奋全体中国人,以告诉全体中国人,勿忘吾之民族为千载绵延的黄帝子孙,我们这个民族历经百代,瓜瓞泱泱,从未绝灭,今日此时之苦之痛之伤之亦是一时之小坎,全民团结,定能胜利。当然,这也是今日之猜测臆想罢了,但民国时期,大师云集,教授学养深厚,学人史识丰博,改称黄陵县,并无反对声,恐怕不是随声附和,无稽之谈,一时兴起。恐怕也不似今日为旅游开发和名牌效应而兴起的更名热潮。
 
黄帝陵的意义似乎还不仅于此。清末,1908年同盟会曾专程派员祭扫过黄帝陵,陵前明志以期推翻满清政权;1937年清明节,抗战爆发前夕,为驱除外敌,国共于黄帝陵前共同祭祀过黄帝陵;1946年,台湾知名人士组织了“台湾光复致敬团”,专程赴黄帝陵拜谒,表达其回到祖国怀抱的民族感情和认祖归宗的情怀。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后,两地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何厚铧先生分别亲笔题写了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字,并于1998年、2000年清明节先后立于轩辕庙内,用这种古老的祭祖方式来告慰我们的老先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开始走向强大,开始走向强盛。在黄帝陵前虔诚祭祀,向祖宗明誓,成为一种惯例,抑或传统。让老祖宗见证着发生着的一切,想向老祖宗说明什么。也许,什么都不用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相关热词搜索:黄帝陵 轩辕 黄帝

上一篇:广东社会学学会姓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 2018常委会会议
下一篇:首届华胥文化主题论坛今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隆重举行